公共文化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民主化进程而产生萌芽,伴随资本主义近代民主化进程而形成的公共领域在分化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化公共领域后,经由体制化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公共文化。但是基于公共文化具有全民参与共享和非营利性质,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公共文化,因而公共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非生产性文化生产形态。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大众娱乐功能、普及知识的社会教育功能、传递信息的政治动员功能和塑造共享价值、凝聚社会认同的社会治理功能。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关系到我市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一批具有安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如: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我市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服务设施健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利益惠及全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效显着。
制约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文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制约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1、体制不健全。在文化领域,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仅要有多元文化内容、多种文化样式、多层文化消费供群众自主选择,还要有一套以保基本为目的的长效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作保障。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与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缺乏可持续的长效投入机制,文化事业发展仍然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迫切需要从制度设计层面创新模式。
2、经费投入不足。尽管全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人员经费刚性增长以及政策落实不力等因素,文化事业投入仍在低水平运转,文化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差距被逐渐拉大。
3、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由于条块分割,行政化的资金拔付和使用方式,使得公共文化财政资金的使用决策和监督都集中在系统内,缺少决策的科学性,监管就更难实现,从而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4、阵地设施不全。文化机构和设施的缺位问题一直是我市文化建设的洼地。按照国家文化部对两馆的内部职能设置的要求,各级馆都应设立相应的文艺专业岗位,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但我市各县区的群艺馆是服务管理职能机构,只保证了管理编制,专业岗位人员不足,既无法开展必要的文艺培训,也难以培养和凝聚专家型人才,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从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较慢是我市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相继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工程,但从整体上看,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尚未完全改观。县域之间文化差距依旧明显。
6、人才队伍不优。文化队伍处在文化建设的最前沿,是文化战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建设重要战略部署的基石。但目前我市文化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还很突出。文艺创作、展演、传承、经营与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创新型文化人才十分缺乏。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并由于长期以来用人机制不活,造成文化从业人员膨胀,人才却寥若晨星。
7、文化体制不顺。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处于试点阶段,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度等尚未真正建立,多数公益文化单位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
推动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坚持政府主导、文化单位唱戏、社会参与,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抓好公共文化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等建设。
1、健全公共文化扶持政策。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政策。首先是规划,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城市新建小区和农民新村建设必须配套文化设施,实行规划前置审批。其次是土地,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应予保证,可以划拨供地的,优先划拨;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并减免相关税费。二是文体队伍扶持政策。重点对农村(社区)文体指导员、民间特色文艺团队和综合性演艺类团体进行扶持,发挥他们在发展基层文化、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一是投入保障机制。保持公益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与各级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服务购买、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形式,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向上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此外,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贤达和民间资本投资、支持公共文化事业。二是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有序、合力推进”运行机制,分解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三是考核激励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以及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用活用足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方便村民学习、娱乐、休闲。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平台,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和活动冠名等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4、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监管。针对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监管”现象,加强监管,制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研究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特别是乡村文化站室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使到活动经常化、服务规范化,不得闲置或随意挪作他用,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
5、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创作更多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效益,引导广大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一批群众喜欢、反映我市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精品节目。另一方面,要构建全社会办文化的良性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扶持群众自办文化,让老百姓由“蹲在台下看”到“站到台上演”,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在满足群众更高层次地文化享受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镇街文化设施面向基层、服务周边的节点作用,加大镇街文化设施建设。象古典园林、景观小区、健身中心和儿童乐园,都可以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6、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在文化设施项目设置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利用农闲时节、节庆、假日等,广泛组织各界人员参与群众性文体活动,让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和农民群众更多地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扶持发展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和群众文化团体,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进一步拓宽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挖掘、整理具有民族历史、风俗的民族文化景观。
7、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文化服务单位要围绕“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目标,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体制改革,畅通人员流转渠道,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将投入与其工作业绩、服务效益挂钩,逐步实现从养人到养事、养项目的转变。
8、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完善文化人才引进、考评、培训、激励机制,提高文化人才水平;。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聘任期限、考核指标及报酬标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特别重视文化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组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发展壮大有一技之长、热心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辅导员队伍。
继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要立足本土,对接市场,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辖区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强城市监管,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总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经验,完善工作措施,探索出一条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文化特色的发展新思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我们希望在抓经济、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以文化设施为载体、文化服务为核心,以形成覆盖全市、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我市公共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努力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战略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