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搬迁后扶大有可为

        作者:薛小燕 时间:2021-11-03 09:06 来源:安康农商银行 【字体:

          易地搬迁是安康最大民生工程,搬迁人口占全市总人口三分之一。当前,搬迁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转为后扶,本文主要围绕后扶抓什么、如何抓谈谈个人浅见。


          一、搬迁成效

          实现“搬得出”。我市统筹实施避灾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等,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引导搬迁群众有序进城入镇,“十二五”以来全市建成搬迁安置区1364个,使全市90多万人“挪穷窝”。按照新型社区标准,统筹实施路、水、电、讯等配套工程,努力让搬迁群众享受到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实现“稳得住”。积极推行“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模式,全市建成新社区工厂600多家、建配套农业园区700多个,就业和产业成为搬迁群众增收主渠道。聚焦魔芋、茶叶等农业产业,推行“金融+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支持10多万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突出搬迁群众就业,探索创新“新社区工厂贷”,全力支持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累计发放贷款1亿多元,直接带动搬迁群众8000多人就业增收。
          实现“快融入”。对集中搬迁社区配套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探索实施小菜园等,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优质生活环境。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社区,成立了社区党组织,批准组建了社区居委会,部分社区还引进了物业服务管理机构。同时,在社区开展了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二、存在问题

          增收有难度。由于农业产业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涉农支农贷款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多种原因导致我市农业产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搬迁群众在农业园区务工季节性强、稳定性差,收入难固定。虽然大量搬迁群众在社区工厂得到就业,但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妇女和老人,务工收入不高,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配套还不足。大多数搬迁社区虽然道路交通、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是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配套不足。尤其是公共厕所、公共文体活动室、红白理事馆、公益性墓地及商业服务等还不配套。一些急需实施的配套工程,由于无专门的项目支持,资金还没有保障。
          管理需提升。一些搬迁社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均未组建成立,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多是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或是搬入地的村(居)委会管理,且普遍存在缺人缺钱的问题。搬迁群众自我管理的意识极差,对社区公共事务不积极参与,对缴纳物业费等义务不履行。一些搬迁群众原有生活习惯没有改变,乱丢乱扔、乱堆乱放的现象存在,文明意识普遍有待提高,


          三、思考建议

          解决增收问题是核心。依托安康作为全国最大富硒资源聚集区的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富硒“首位产业”发展,推动富硒农业、富硒工业、富硒康养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让包括搬迁户在内的广大城乡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受益。按照“龙头企业+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模式,帮扶社区工厂健康发展,帮助更多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统筹用好农村垃圾清运、村道养护、巡山护林、巡河护水等公益岗位,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深入推进“三变”等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行搬迁群众以土地承包权、林业经营权入股,让搬迁群众分享红利。在配套建设的农业园区大力推行“订单”种植、协议用工、劳务入股等方式,将搬迁群众利益镶嵌在园区和产业中。借助“新社区工厂贷”“富硒茶叶贷”及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产品,依托农商银行健全的信贷网络体系,持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助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作用。
          完善配套服务是关键。整合政府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统筹解决好搬迁社区以绿化美化、看病就医、文体活动、死葬办理等设施配套问题,确保全部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整合党建、政务等服务资源,分类组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让搬迁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深化“五新”社区创建,常态化开展“道德评议”,积极倡导“诚、孝、俭、勤、和”新风,着力丰富搬迁群众文体生活,全面提升搬迁群众文明素养,持续营造搬迁社区新风正气。
          加强社区治理是重点。按照社区组织机构有关政策,积极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按照党建引领的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社区各项工作中,组建党支部,设立党小组,健全社区党组织体系,将社区党员纳入组织体系中进行规范管理。及时召开业主大会,推选出业主代表,指导组建业主委员会,让广大搬迁社区群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引进组建社区物业公司,实现服务管理专业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